混凝土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减水剂是一种重要的
混凝土外加剂,是新型建材支柱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
高效减水剂不但大大提高了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而且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施工工艺。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高效减水剂主要是萘系产品。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我国混凝土(砼)技术和砼施工技术的进步,对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降低能耗、节省水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萘系高效减水剂的应用而出现的高强砼、大流动性砼是砼发展史上继
钢筋砼、预应力砼后的第三次重大革命。可以说减水剂的技术及其应用代表着一个国家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水平。
但是萘系减水剂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用它配制的砼坍落度损失影响十分明显,不可能有更高的减水率,其生产的主要原料——萘是炼焦工业的副产品,来源受钢铁工业的制约,等等。为此,国外积极研究和开发非萘系高效减水剂,以丰富的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以极高的减水串、极小的坍落度损失使萘系减水剂黯然失色,从而开创出减水剂技术和砼施工技术的新局面。
我国聚羧酸系减水剂发展起步较晚,其用量只占减水剂总用量的2%左右,但其在国内重特大工程中的应用正逐渐增多。国外不少大的化学建材公司,如德固赛集团、格雷斯建材公司、马贝集团、西卡公司、富斯乐公司和花王公司等,纷纷将自己生产的聚羧酸系减水剂产品通过进口方式引进中国市场,对推动聚羧酸系减水剂在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少数厂家也开始生产、销售聚羧酸系减水剂产品。目前,我国正在制定聚羧酸系
高性能减水剂的标准,相信会促进我国聚羧酸系减水剂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聚羧酸已发展成为一种高效减水剂的新品种。它具有强度高和耐热性、耐久性、耐候性好等优异性能。其特点是在高温下坍落度损失小,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在较低的温度下不需大幅度增加减水剂的加入量。 在日本,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量应用于高层建筑。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生产规模。以下是影响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性能的一些重要因素。
2.1 反应单体的选择
早期的
聚羧酸减水剂体系是烯烃与不饱和羧酸的共聚物,烯烃与不饱和羧酸共聚的条件较难控制,并且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数千,强度不高,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只能和其他类型的减水剂并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研究者尝试改变聚合单体。
Shawl等采用4—羟基丁醛和3—羟基异丁醛以7:1的比例混合后再与聚乙二醇共聚合成水泥
分散剂。也可采用马来酸酐、氨基羧酸、甲氧基二缩三乙二醇共聚合成减水剂。Mat—sunage等合成了聚合物HO—A一(S)x一B—OH(A,B为二价有机基团,x为2—5),并认为采用此种聚合物与不饱和基团如烯基、胺基、碳基等共聚可获得性能良好的分散剂。聚羧酸减水剂目前多采用不饱和酸及其衍生物与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共聚的方法,或加入第三单体。
纯聚羧酸减水剂的起始Zeta电位较高,但是经时变化比较大,控制坍落度损失方面较差。以聚氧乙烯为主链或在侧链上引入聚氧乙烯,可使减水刑具有保持Zeta电位,控制坍落度损失的能力,同时聚烷氧基链还起到消泡的作用。端基可采用不同的结构或者再与不饱和羧酸共聚。这种混合物的烷烃的端基不易发生凝胶化,可降低咸水剂的减水率对温度的依赖性,并能够在较高温度下减少塌落度损失,在较低温度下减少减水剂的添加量。
Akimoto等采用烯醚基聚氧乙烯与马来酸酐或其衍生物共聚,以羧酸为侧链,烷氧基为主链合成减水剂。Honda等认为此种改性方法有一定效果,并加入双烯烃聚环氧乙烷作为第三种单体,控制与烷氧基环氧乙烷单烯基的共混比例。用此种混合物与马来酸酐共聚,产品使用效果更好。
Ohta等采用聚羧酸及其衍生物与甲氧基聚乙二醇共聚,聚羧酸的单体中至少含有两个羧基(如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甲基
丙烯酸—甲基
丙烯酸酯共聚物等。特此类共聚物与甲氧基聚乙二醇、少量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合成减水剂。
Hirata等研究了马来酸封端的二聚乙二醇3—甲基—3—异丁烯醚以及含有聚氧烷基醇侧链的聚羧酸系的减水剂。
Takahashi等采用聚氧烷基衍生物A,不饱和羧酸单体B,含有SO3H一的单体C共聚合成水泥分散剂,并引入硅氧基单体。
Tanaka长期从事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的研究。他认为要减少混凝土中的气饱含量,不能单靠外加
消泡剂,必须考虑相容性的问题。在聚羧酸减水剂中引入烷氧基侧链是一种可行的方法。1997年他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不饱和酯与不饱和酸共聚,并加入少量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所合成的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改变烷氧基聚乙二醇单不饱和酯与不饱和酸的配比,不再引入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同样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提高水泥粒子的分散性,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获得适当的含气量,良好的工作性和强度。该方法合成步骤比较简单。花王公司的Satoh等和Nippon公司的Ya—mashita等也研究过类似的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所不同的是Tanaka等主要研究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的共聚反应。Satoh等主要研究甲氧基聚氧乙烯(或氧乙烯—氧丙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的共聚反应。Yamashita等认为早期聚羧酸减水剂采用有端羟基的聚合物容易引起凝胶化,而且工业化生产比较因难,需要加入大量的链转移剂来防止凝胶现象发生,减水效率也会下降。并指出合成带有端羟基的高分子分散剂不具有实用价值,这种分散剂极易凝胶,虽然在实验室可以合成,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极为因难,如果采用硫醇作引发剂,可能需要大量的引发剂,得到的产品会含有游离的引发剂,在使用中会影响减水效果。他采用不同链段长度的无端羟基的醚基聚乙氧基不饱和酸酯及其盐(A)和丙烯酸类不饱和羧酸(B)共聚来解决此问题,并认为适当添加第三单体有利于改进减水剂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