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铁炉和灰铁相同。为了保证良好的球化,要控制硫和磷的含量要低一些。考虑到孕育时温度的损失,铁水的温度应比灰铁高一些。根据所生产球铁的牌号,有时要控制含碳量,要在炉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废钢。
还要做一个孕育铁水包,取样小勺,三角试件和圆柱试件模各一。
车床上下来的钢车屑、稻草灰若干。搅拌铁水的搅棒(
钢筋在头部包附上10mm厚的石墨或碳粉。
开炉前,将稀土合金、硅铁、锰铁及产品所需的其它合金成分都砸成粒度15mm左右的小块。按每包铁水所需的量将称量。
球墨铸铁以其优良的性能,在使用中有时可以代替昂贵的铸钢和锻钢,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际冶金行业过去一直认为球墨铸铁是英国人于1947年发明的。西方某些学者甚至声称,没有现代科技手段,发明球墨铸铁是不可想象的。1981年,我国球铁*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出土的513件古汉魏铁器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断定汉代我国就出现了球状石墨铸铁。有关论文在第18届世界科技史大会上宣读,轰动了国际铸造界和科技史界。国际冶金史*于1987年对此进行验证后认为:古代中国已经摸索到了用铸铁柔化术制造球墨铸铁的规律,这对世界冶金史作重新分期划代具有重要意义。
球墨铸件球化不良、石墨漂浮和夹渣的金相缺陷分析
在球铁生产中,往往因处理工艺及原材料等原因,会使铸件产生各种缺陷,从而影响铸件的内在质量,降低铸件的力学性能。笔者就多年来在球铁金相分析中所观察到的球化不良、石墨漂浮和夹渣三种缺陷作一分析,提出防止缺陷产生的办法,以减少废品,提高 球墨铸件合格率。
2 球化不良(1)宏观特征 球化不良表现在铸件断面上出现芝麻点的黑斑,愈接近铸件中心,黑色斑点愈密集,随着球化不良的严重程度增加,黑点的直径也随之增大,数量也在增加。(2)微观特征 金相观察为集中分布的厚片状石墨,极少量的球状石墨,且球状石墨特别圆,见图1。在厚片状石墨周围出现铁素体组织,这种组织使球铁的力学性能急剧下降。
(3)原因分析 形成球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球化反应时中间合金数量不够所造成①合金加入量少;②球化剂数量合适,但铁水中含硫量高;③铁水被氧化致使镁量烧损而造成球化剂含量不足等原因。(4)生产中防止球化不良应采取的措施 ①球化剂要有足够的加入量;②在球化处理时,应尽量防止镁的烧损,提高球化剂吸收率;③严格控制原铁水含硫量,应选用低硫生铁;④铁水温度应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铁水温度过高会产生球化剂烧损过多,温度过低合金易“结死”,均会产生球化不良。 3 石墨漂浮(1)宏观特征 石墨漂浮常出现于铸件上表面、试块边缘及冒口底部,在断口上表面出现一层界限明显且平整的黑斑。(2)微观特征 其石墨聚集,呈开花状和枝荔状,有的完全爆裂,见图2。这种组织严重削弱了球铁的力学性能,使材料的强韧性指标明显下降。
(3)原因分析 产生石墨漂浮的主要原因为碳硅当量过高(碳当量>4.55%)。当碳硅当量超过共晶成分,因浇铸温度高,铁水在凝固前就析出石墨,若液态停留一段时间,此时石墨长大并聚集,由于石墨的密度远比铁水轻,聚集石墨易上浮,有时夹杂物也被带到铸件的上表面,从而在铸件上表面产生石墨漂浮;在同等条件下(碳当量相同),铸件愈大,浇铸温度愈高,冷却速度越慢,则铁水在铸型内保持高温液态时间长,石墨有足够的上浮时间,因而石墨漂浮愈严重。(4)防止石墨漂浮应采取的措施 ①严格控制碳硅当量,碳不应超过4%,硅不应超过3%,厚大铸件的碳硅量应更低;②提高冷却速度,在壁厚处放置冷铁等;③加入少量强烈阻止石墨化的元素,如加入钼可防止石墨漂浮;④严格控制稀土元素残留量。 4 夹渣
(1)宏观特征 夹渣分布于球墨铸件上表面及铸件的死角处,夹渣在断面上呈断续的暗黑色区域或斑点,无金属光泽。(2)微观特征 有硫化物(MgS,FeS)及氧化物(MgO,SiO2,FeO,Al2O3),在夹渣区除有球状石墨外,还有类片状石墨,见图3。夹渣的出现大大的降低了球铁的力学性能,特别是伸长率及冲击韧性下降更明显。
(3)原因分析 铁水中硫含量和残余镁量过高,加之浇铸温度过低,形成了夹渣缺陷。(4)防止产生夹渣的措施 可采用降低铁水中硫含量(硫含量应控制在0.03%~0.04%)及残留镁量≤0.05%;控制足够的稀土量、提高浇铸温度(≥1300℃),使熔渣易于上浮,减少夹渣;球化处理后须多次扒渣,以免非金属夹渣物留在铁水中造成夹渣。此外,在浇铸时,减少铁液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以免铁液流在浇铸时产生氧化而生成二次渣的机会。 5 结论
对上述生产中出现的球化不良、石墨漂浮和夹渣三种球铁金相缺陷,通过采取相应地措施,控制各种缺陷的产生,减少废品,提高了球墨铸件的内在质